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174章(1 / 2)





  安顿好了在京的藩王,迁都之事被鞑靼和兀良哈的事情盖过,朝臣的反对之声渐小。

  皇后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好,朱高炽渐渐安分。宁王世子小动作频频,派人盯着应无碍大局。算不上事事顺心,但比起刚坐上龙椅的时候,却着实好上许多。

  朱棣本来挺开心,哼着小曲准备北上,结果钦天监突然来报,有月食,就在近日!

  月食刚过,江都郡主又薨了。

  江都郡主是懿文太子朱标的长女,朱棣的亲侄女。虽然对朱允炆的兄弟很不客气,寻到机会全部贬为庶人,送到中都看管起来,对自己这个侄女,朱棣还是相当不错的。

  封号未除,俸禄又加三百石,皇后在坤宁宫设宴,还特地抚慰过。

  原本好好的一个人,没病没灾,怎么突然间就薨了?

  闭门称病的仪宾耿璇收到锦衣卫架贴,当日被请到锦衣卫北镇抚司喝茶聊天。

  得知儿子被锦衣卫带走,耿炳文再也坐不住了。叩请觐见天子,不期望能保全长子官位,只望能把耿璇从诏狱里囫囵个的捞出来。哪怕再被关到刑部大理寺,都比落在锦衣卫手里强。

  历经三朝的耿炳文不缺乏政治智慧,求见天子时,绝口不提朱元璋赐的铁券。他清楚,如果皇帝真要杀一个人,铁券顶脑门上也没用。

  这一点,凡是经历过洪武朝的人都一清二楚。

  在朱棣面前举着朱元璋发的铁券,无疑是用老子压儿子,很容易让他联想起发生在靖难期间,尤其是济南城外种种不愉快的经历,事情恐会更糟。

  耿炳文想得很明白,与其冒着一家被拉上法场的风险,不如拼着老臣的脸面不要,到朱棣面前痛哭一场。

  如果是他自己,死就死了,说不得还能换得全家平安。

  换成耿璇,老将军却忍不下心。舐犊之情,至亲不舍。

  服一等侯朝冠,耿炳文在奉天殿中长拜不起。

  朱棣看着耿炳文,看着老将军花白的头发,终究叹息一声,“长兴侯请起。”

  戎马一生,登上九五。

  朱棣难得心软一次。

  耿炳文是洪武老臣,开国功臣,建文时站错了队,资历仍摆在那里。

  借着江都郡主的死,锦衣卫有相当大的运作空间。只要朱棣点头,一场清洗在所难免。凡是皇帝看不顺眼的,铁定都难逃一死。

  锦衣卫只忠诚于天子,朝臣可以不遵守皇帝下达的中旨,锦衣卫却能不经刑部和大理寺直接拿人。

  洪武朝的腥风血雨是否将在永乐朝重演,只在朱棣一念之间。

  江都郡主,耿璇,耿炳文,不过是暴风雨来临前的预演。

  但在这一刻,朱棣突然心软了。这样的事发生在朱棣身上,几乎可以用奇迹来形容。凡是同朱棣接触过的人,都会感到不可思议。

  锦衣卫指挥使杨铎接到放人的旨意,沉思半晌,没有向宫中再递条子,亲自带人将耿璇送出了诏狱。

  诏狱之外,耿炳文正焦急的等着。

  侯爵的冠服都已除下,略有些伛偻。

  短短两天,人似苍老了十岁。

  “父亲!”

  耿璇跪地叩首,长泪不起。

  耿炳文向杨铎抱拳,杨铎忙让开,“长兴侯不必如此,本官是奉旨行事。”

  话中不带一点烟火气,一身大红色的锦衣,晚霞映照下,竟似染上了血色。

  面容俊美,唇边带笑,仍让人觉得冷。

  这种冷,同沈瑄不同,不是被杀气震慑,而是像被毒蛇盯上,让人冷到骨子里。

  见到现在的杨铎,孟清和定会惊诧。除了长相,他几乎变成了另外一个人。或许该说,这才是真正的杨铎,永乐帝亲封的锦衣卫指挥使。

  看着耿炳文携耿璇离开,锦衣卫千户纪纲眼中闪过不甘。

  是他拿着架贴,亲自带人抓了耿璇。

  人逮到诏狱,正要用刑,却被杨铎下令拦住。

  若不是杨铎横加阻拦,定能从耿璇嘴里问出不少“有用”的东西。

  据闻,江都郡主薨前,曾有形迹可疑的人出现在郡主府附近,但在郡主薨后,这个神秘人又消失了。纪纲抓耿璇,就是为问出此人身份和下落。说不定还能查到建文余党的蛛丝马迹,只要证实,绝对是泼天大功。

  建文帝死还是没死,葬进皇陵的究竟是谁,皇帝关押为建文帝讲经的和尚是为了什么,种种叠加,环环相扣,知情人口中不言,心中却已经明了。

  抓人之前,纪纲已报知杨铎,但杨铎仍不许他用刑,实在令人不忿。

  “纪千户为何做出这副样子?是对杨指挥使不满?”

  锦衣卫指挥何聚在靖难中立有大功,看纪纲很不顺眼。这样的奸邪小人,无赖之徒,怎配锦衣卫千户一职!

  “卑职万万不敢!”

  纪纲连忙低头。

  何聚冷哼一声,到底顾忌场合,不再多言,转身离开。

  身后,纪纲抬起头,看着何聚离开的方向,面色阴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