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329章(1 / 2)





  一道皇令,孟清义从庶人一跃升为北京五城兵马司指挥,正六品,不管事,只领俸禄。

  人在家中坐,官从天上来。接到敕令,孟清义整个人都傻了。

  得知消息,孟清和也有点傻。

  国公爷笑言:“凡亲王、郡王妃父无官者,分授兵马指挥、副指挥,不管事。无父,度情可授其兄。吾为今上义子,受封国公,禄比亲王。”说着,发现孟清和神色有些不对,疑惑道:“十二郎?”

  孟清和整个人都斯巴达了。

  先前皇后比照国公夫人赏钱,如今天子参照王妃赐官。

  大明第一夫妻,行事果真非同凡响。

  第二百一十四章 霸道

  永乐六年十二月底,天子移驾北京。

  依祖制,逢新年,天子御奉天殿受百官朝贺,大宴文武群臣及四夷朝贡使臣。皇后于坤宁宫赐宴命妇。

  朔旦,文书房请旨宣谕一道,群臣听谕,并传天下州府,召耆老免面谕,宣之乡里。

  往年,宣谕皆从应天府出。永乐七年,御驾北巡,群臣朝贺的地点,从南京改到了北京。

  北京皇宫三大殿尚未竣工,永乐帝便御奉天门受朝贺。此举明确传达出信号,自此,北京即是国都。朕要迁都,谁也阻止不了!

  奉天殿还不能投入使用,天子下旨,在殿前设宴。

  火红的灯笼成排,火盆上百,映得黑夜亮如白昼。

  亮归亮,冷风却不会减弱分毫。

  好在没有下雪,北京行部官员习惯了北疆天气,又穿得多,便是文官,也个顶个抗冻。换成习惯了南京气候的官员,有一个算一个,饭没吃完就会冻得话都说不出来。

  孟清和坐在沈瑄下首,朝服里加了两层棉袍,外边披着厚厚的斗篷,护手里塞了小巧的铜炉,脚底踩着厚实的皮靴,勉强能撑得住。

  看看举着酒杯,脸色通红的永乐帝,再看看除下斗篷,只穿冕服的朱高煦兄弟,孟伯爷吸吸鼻子,很是羡慕。

  人和人,当真是没法比。

  不过,最让他羡慕的还是身边的国公爷。朝服之下,只有一件薄薄的棉袍,行动间挥洒自如,好似风都绕着他吹。

  现场唯一能让孟伯爷得到安慰的,大概只有包成个球的朱瞻壑。

  一样穿了几层,朱瞻壑小脸红扑扑,拉着朱瞻基来给孟清和敬酒。

  “少保请满饮此杯。”

  朱棣好烈酒,朱高煦和朱高燧也不遑多让。朱瞻基能饮米酒,朱瞻壑到底年幼,筷子沾一点,尝尝味道顶天了。除了亲爹,没人敢给他倒酒,从宫宴开始,酒盏里装的一直是糖水。

  “谢世子。”

  孟清和站起身,咬牙从斗篷里伸出手,端起酒杯,送到唇边,一饮而尽。

  温过的酒水仍是辛辣刺喉。

  酒水从嗓子眼滑入胃中,瞬进涌起一股暖流。

  咳嗽一声,眼角有些湿润,手脚却轻快了许多。如果不是酒量不好,他绝对会抱着酒壶不松手。

  “少保不善饮酒?”

  朱瞻壑仰头,脖颈处一圈火红色的皮毛,唇红齿白,圆乎乎的,更像个年画娃娃。

  “下官的确酒量欠佳。”

  “哦。”朱瞻壑点点头,表示理解,“皇祖父说过,是好男儿就当海量。酒量不好没关系,多练即可。熟能生巧。”

  孟清和:“……”

  这句成语是这么用的吗?况且,永乐帝所谓的海量,应该不是指酒量吧?

  正无语时,见跟着朱瞻壑的宦官不停使眼色,朝着新上的热汤努嘴,似有祈求之意。孟清和了然,八成三头身光顾着喝糖水,没怎么吃东西。

  “世子先坐下,用碗汤如何?”

  宫宴之上,肉类多为牛羊。

  朱棣习惯了北方饮食,随扈的御厨都是北方出身,最得用的更是燕王府的老人。

  滚热的羊汤,加了盐巴胡椒,撒了葱花和香菜,滚在两个手掌宽的阔口铜碗里,与其说是汤,不如说是清汤锅子。

  孟清和遵医嘱,饮食上需要忌口,许多荤食不能吃,羊汤却是无碍。

  听了孟清和的话,朱瞻壑和朱瞻基一同坐下,伺候两人的宦官差点抹眼泪。好说歹说,世子就是不搭理。兴宁伯一句话,立刻麻溜坐下。差别怎么就这么大?

  宦官立刻盛好羊汤,送到两人面前。

  朱瞻基喝得香,朱瞻壑却捧着小碗,盯着碗里的两片香菜叶子,苦大仇深。

  “黄伴伴,孤不喜芫荽。”

  “世子,奴婢错了!”被点名的宦官立刻请罪,“奴婢给世子换一碗。”

  “算了。”朱瞻壑盯着碗,出乎孟清和预料,拿起汤勺,舀起一勺送进嘴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