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173 善恶一念(1 / 2)

173 善恶一念

? 谢曜沿着道路寻找了整整三日,出了襄阳,还是没有郭芙的踪迹,正当准备回转襄阳,便收到郭靖的飞鸽传书,展开一看,却是已经找到郭芙下落,并无大碍,又夸奖了杨过和申屠行冲等人。谢曜心里的大石落地,他洗脱罪名,终可以不用再戴着面具,十余年的躲藏之心也已消失,心中畅快至极。

漫无目的一路游览来到嘉兴,探望了柯镇恶,又耽搁了些许时日,方才不紧不慢的往回走。

时值天气大好,万里无云,皓日当空,他与芦苇一人一马漫步高岗,俯视青翠山谷,见得河山大好不由感慨。忽听得远处的山前人喧马嘶,隐隐如雷,但见尘土飞扬,旌旗蔽空,原来是一大队蒙古兵向南开拔,大军起行,铁弓长刀,势若龙蛇蜿蜒。

“你看,是蒙古大军南下。”谢曜遥遥一指,芦苇便也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。

“其实,管他蒙古人做皇帝、宋人做皇帝,这江山亘古以来,绝不会因为统治者的不同而改变。”谢曜抬手摸了摸芦苇的耳朵,复又叹道,“虽然道理都明白,但蒙古铁骑若要践踏大宋河山,遭殃的只有百姓,爱国志士万万不可容忍。”

芦苇低头蹭蹭,算对他的自言自语的捧场,谢曜不由笑了笑,正欲继续,却听身后窸窸窣窣。

他刚一回头,就听有人大声喜道:“元始天尊哥哥!”

傻姑蓬头觅服,手上提着一只白兔子的耳朵,她没想到在此处会碰见谢曜,围着他绕了三圈,很是开心的说:“元始天尊哥哥,你怎么在这儿啊,是要和我一起捉兔子么?”

谢曜瞧那兔子不停挣扎,伸手提起兔子后颈,另只手立即托住尾巴,顺势让傻姑温柔的将兔子抱在怀中,说道:“我可不捉兔子,傻姑,你不在桃花岛怎来这里的。”

傻姑这样抱着,兔子果然安静下来,她憨憨的笑道:“我和柯师父一起在嘉兴玩。”她说话间逗弄兔子,嘴里嘀嘀咕咕道,“兔子兔子,你这么白,是姑姑吗?是小龙女吗?”

谢曜听她提及小龙女,想到在英雄宴上愤然离去的杨过,不禁问:“傻姑,你认识杨过么?”

傻姑闻言一愣,双眼发直,突然将手中的兔子丢开,蹲在地上满面惊恐:“我见到了杨兄弟……是了,我见过杨兄弟……就在几天前,他来找我索命……”

谢曜大惊,抬手将她扶起,心下一转,问道:“别害怕,元始天尊在此,谁也不敢找你索命。我问你,那杨兄弟对你说甚么了?”

傻姑见他面容,想起谢曜三番五次解决争端,当下便也不怕了,只是语气带颤,诺诺开口:“杨兄弟掐着我的脖子,大声的问‘是谁害死我的?你不说,我就扼死你,要你抵命!’我很害怕,不停求饶‘杨兄弟,不是我。’杨兄弟却不放手,非要逼我告诉他是谁杀了他,我就老老实实的告诉他‘是你自己去打姑姑,姑姑身上有毒针,你就死了。’!”

谢曜心下一沉,追问道:“你给他说了姑姑的名字?”

傻姑摇摇头,道:“我没说,我没说!只是杨兄弟的鬼魂问‘姑姑的汉子名叫郭靖,是不是?’我不知道郭靖是谁,只学着姑姑叫:‘靖哥哥,靖哥哥!’”

“杨兄弟的鬼魂去哪儿了?”谢曜心道不妙,他猜到这杨兄弟的鬼魂估摸便是杨过了,不知他这几日怎么遇上的傻姑,反而误打误撞得知了杨康死于谁手。杨过自幼便和他说过,一直以为自己的父亲是一位顶天立地的大英雄,大侠客,谢曜那会儿念他年幼,始终不好说破,这一瞒多年,杨过乍然知道父亲死因,指不定会心绪激荡,冲动犯错。

傻姑呆呆答道:“他的鬼魂骑了一匹癞毛马,跑啦!”似乎又回想起杨过的狰狞疯狂模样,她不禁瑟瑟发抖,嘴里不停说,“救命……救命……杨兄弟的鬼……啊!”

傻姑惊叫一声,便晕了过去。谢曜眼疾手快一把拉住她,见其不醒,只得让芦苇附身,将傻姑横放在马背上,下得山去。谢曜找到柯镇恶,将傻姑交给他,不容休息,立刻纵马飞奔前往襄阳。

※※※

日夜不停赶路两天,于申牌时分赶到襄阳城外,只听四周喊声震天,谢曜赶紧奔上山坡,满山遍野都是断枪折矛、凝血积骨。居高临下,见得襄阳城外蒙古军自北来攻,宋蒙两军大举交战,一派兵荒马乱!

谢曜蓦然大惊,不想蒙军攻城,“吁”的一声,勒停马头。

他极目远眺,但见襄阳城墙之上弓箭手纷纷射箭,城下却有大半大宋子民中箭倒地,先是一怒,随即无奈,立刻猜到几分。自成吉思汗以来,蒙古军攻城,总是驱赶敌国百姓先行,守兵只要手软罢射,蒙古兵随即跟上。此法既能屠戮敌国百姓,又可动摇敌兵军心,可说是一举两得,残暴毒辣,往往得收奇效。他这些年帮助不少将士,自然深知其法,但要破解,却也束手无策。

蒙古精兵持枪执刀,最先头的已爬上云梯,谢曜不假思索,撕下大片衣襟,包了一堆碎石,翻身上马,从两军右侧的山坡上斜冲而下。乱军里弓箭如雨,呼声震天,蓦然见得一匹灰马穿梭于刀光剑影之中,生生将蒙古大军的合围闯出一道豁口。

一个二十五六岁的青年男子科头布服,站在高处观战,见得此幕,不禁道:“襄阳城中高手如云,这人又是谁?”他正是成吉思汗之孙,皇子拖雷的第四子,忽必烈。

忽必烈身旁的汉人谋士看了眼一眼,不由一惊,答道:“此人正是谢曜,前不久与郭靖同任武林盟主,武功深不可测!”忽必烈眼神一暗,却不接话。

谢曜策马闯入乱军,却不与众军士相交,伸手掏出一把碎石,看准方位,抬手运劲力一洒,登时倒下大片。眼看蒙古军架起云梯,一个个百人队附攀上城墙,谢曜纵马上前,芦苇立时人立而起,他抬手挥出最后一把碎石,云梯上的蒙古兵纷纷跌落。便在此时,弓手羽箭劲急,迫得蒙古援军无法上前,接着又抢出一队衣衫褴褛的好汉,手举火把,焚烧云梯。

谢曜仔细一看,认得那领头之人正是鲁有脚,乱箭飞舞,谢曜一惊,忙抢声上前飞起一脚踢开两支长箭,“鲁帮主!”鲁有脚心知有人伸出援手,一棒刺死一名蒙古士兵,回头见得谢曜,不禁大喜:“谢大侠!你来得正好!”

话音甫落,远远便有人喊“曜弟”,谢曜挥掌拍开拦路敌军,奋勇上前,与郭靖并肩而立,“义兄,鞑子甚么时候攻城的?”

郭靖一招降龙十八掌,径直击退大片,趁此间隙道:“就在不久前,我正和过儿路过檀溪,蒙古军便押了百姓过来。”

“过儿?他回来了!”

“是,昨日和龙姑娘一起来的。”郭靖不知是不是又想起礼教大防,又是一阵叹息。

两人谈话间手上却兀自运功不停,渐渐地蒙古军知道他二人不好对付,纷纷转去攻击他人。郭靖和谢曜带着丐帮好手、江湖豪义之士,奋勇厮杀,蒙古军是百战之师,猛勇剽悍,所率壮士虽然身有武艺,但势单力薄,一时之间却也不易取胜。箭如骤雨飞蝗,劲急啸叫着射向城门,人喊马嘶,不知多少人中箭惨叫。谢曜心下一凝,对郭靖道:“擒贼先擒王!义兄,我们二人分领好手,你往东,我往西,包抄杀去主帐!”

郭靖立时点头,带着丐帮好手往东一路厮杀,蒙古的强弓硬弩却丝毫没有停息,战马踩踏过来,犹如卷地沉雷,众人见状都不禁一惊,暗道蒙古好强壮的兵马!

谢曜所带领的一群江湖好手被乱流冲散,谢曜双掌急挥,又将豪义之士聚拢起来,大声道:“诸位!能杀一个是一个,能护一寸是一寸!”众人闻言得令,立时与步卒展开浴血拼杀,只见得刀光闪砺寒气进,剑影飞舞热血出,一路不知躺倒几多敌军。

那守城的安抚使名叫吕文德,对郭谢二人倚若长城,见两人竭力厮杀也难突出重围,忙在城头大声叫:“郭大侠、谢大侠,你二位快快入城,莫恋战了!”

大宋义士未曾尽数脱险,谁肯先行入城?城内城外乱成一团,蒙古大军变换阵法,犹如潮水汹涌扑来,谢曜盖世神功,想要抽身这乱军易如反掌,然而他又怎会孤身离去,仅凭一人之力,怎抵挡得住万马千军?

正当他颇感焦躁之时,忽然听得宋军这方一阵欢呼,谢曜不知究竟,凌空踩着一名蒙古勇士的头盔跃起,眺望去,但见敌军迎风招展的纛旗,蓦然断绝,黄旗滑下。

“好!”众人见得无不欢欣鼓舞,城上城下呐喊一片。

敌军纛旗斩落,军心慌乱之下,人喊马嘶,自相践踏混乱不堪,趁此大好良机,谢曜一掌劈翻一名小将,夺了战马,集结江湖义士,两人一组为战,杀得痛快淋漓!

忽必烈见大势已去,己军士气沮丧,当即鸣金退兵。

吕文德见状大喜,忙道:“开城门,让诸位好汉进来,切记,只可小开一缝,别开大了!”当下城门呜呜,露出三四尺的缝隙,众人纷纷涌入,这场小战方才得以止息。

谢曜擦干手上鲜血,走上城头,见郭靖迎风而立,不知在想什么。

“义兄,敌军退兵了。”

郭靖“嗯”了一声,抬手一指,“你看看,他们退兵井然有序,先行者不躁,殿后者不惧,个个兵强马壮,骁勇善战,不说宋军,便是此前的金兵,也是万万比不得。”

谢曜远远望去,空气中似乎还弥漫着一缕血腥之气,他瞧着这幕,也半晌说不出话来。

“谢大侠!郭大侠!今晚元帅府设宴庆功,还请二位赏光!”吕文德上前朝两人拱手,脸上一派谄媚之色。郭靖点了点头,算是应下。

两人并肩下城楼,谢曜忽然记起自己此行前来的目的,忙问:“对了,过儿人在何处?”

郭靖本来满面愁容,这会儿一听杨过名字,不由笑逐颜开:“好得很,好得很,曜弟,你知不知道过儿这次立了大功?我能射下敌军的纛旗,多亏他在乱军中施以援手。”说到此处,他微微一笑,脸上颇为欣慰,“过儿昨夜练功走火入魔,今日还让他运功相助,我这个伯伯太不尽责。”

谢曜听到此话不禁眉头深蹙,心道:莫非自己冤枉了过儿?

“曜弟,曜弟?”

“怎么?”

郭靖笑道:“过儿可比他爹好多啦,昨夜我跟他谈话,他问我何为侠义,我当时想不出,方才和蒙古交手,却突然顿悟了。说来说去,咱们练功学武,到底所为何事?强筋健骨自不必说,行侠仗义、济人困厄固然乃是本份,但这只是侠之小者。”

谢曜微微颔首,深感赞同:“不错。”

“江湖上所以尊称你我一声‘大侠’,无非是因为我等为国为民、奋不顾身的抗军杀敌,但到底愧对这二字。于是我对过儿说,让他牢牢记着‘为国为民,侠之大者’,日后名扬天下,成为受万民敬仰的真正大侠。”

谢曜此时却不由叹了口气,道:“你这样说,反倒让我无地自容了。本门立下一个‘侠’字,到底是行‘侠之小者’为多。不知何年何月,方能真正不愧于此侠名!”

郭靖不知想到了甚么,低头叹了一叹:“那忽必烈我此前打过交道,比起拖累安答……嗯,他父亲,更内敛聪明。今日退军,自必卷土重来,我与你嫂嫂谈论襄阳守城胜败,谈到后来,也没得结论,总只是‘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’这八个字罢了。”

“好一个鞠躬尽瘁……死而后已!”谢曜心头一热,复看了眼郭靖,惊觉他鬓边已然添了两根白发,光影重叠,却又浮现起他六七岁的憨态。谢曜顿住脚步,朝他深深一拜,“多谢义兄教诲。”

郭靖颔首一笑,却也不拦,不与他讨论这般沉重的国事,微笑着说:“曜弟,你知不知道,你又有个二侄女儿!”

“是吗?男孩女孩?”